【羊城晚报】国产机器人做换膝手术,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更长!
“之前做骨科手术对医生的眼力、体力、专注力要求很高,现在有了机器人助力,骨科医生在手术中只需轻轻推动即可,轻松了很多。”医生向记者描述手术过程中的体会。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1月11日完成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至今已完成二十余例同类手术,和传统手术相比,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更短,更重要的是,手术后的下肢力线误差更小,这意味着人工关节使用寿命将更长。
机器人助力68岁女性患者换膝
68岁的张女士(化名)双侧膝关节罹患重度膝骨关节炎,去年左膝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但近段时间右膝症状持续加重,甚至到了走几分钟就要休息的地步,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于是便找到中山一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主任、关节外科主任盛璞义教授。经过专业、全面的评估后,盛璞义教授建议张女士接受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以期达到精准医疗、快速康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术前,盛璞义教授团队对患者进行下肢CT扫描,准确呈现患者骨骼立体信息,多角度观察截骨和假体安装效果,并进行关键数据的测量,制定出个性、精准的手术方案。
“未来,随着AI系统的不断完善,制定一个手术方案,仅需要20分钟。”盛璞义教授介绍。据了解,中山一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智能骨科中心自成立以来,立足医疗科技发展的时代前沿,积极开拓现代信息技术在关节、脊柱、创伤、骨肿瘤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攻克临床瓶颈。
手术创伤更小、关节使用寿命更长
手术于1月11日进行,这是中山一院首例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置换手术。

机器人根据指令配合医生做手术
手术中,机器人有条不紊地配合团队完成配准与截骨操作。机器人能根据指令,自动调整机械臂末端摆锯位置和角度,使截骨锯片自动对齐手术规划的截骨平面,医生只需要轻轻推机械臂即完成截骨操作。
“有了机器人助力,医生一方面感到轻松、放松,另一方面手术的精准性、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盛璞义教授介绍,机器人辅助手术避免了传统手术髓内定位带来的术中出血、脂肪栓塞和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又确保了截骨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且摆锯运动范围被限制在安全边界线内,能有效保护侧副韧带、血管等重要软组织,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机器人还能实时显示股骨和胫骨相对位置以及截骨屈曲和伸直间隙,医生可根据患者膝关节软组织张力情况对截骨参数进行确认及实时调整,进一步增强了手术对软组织平衡的把握。
最终,盛璞义教授团队在机器人的辅助下成功实施了手术,术前规划的假体大小、角度和位置均与术中实际应用一致,内外侧间隙及屈伸间隙平衡,髌骨轨迹及关节活动度良好,术后复查X光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恢复至中立位。
“手术后的下肢力线是否能精准恢复至中立位对关节的使用寿命有重要影响。以往手术业内允许的误差在3°以内,但有了机器人辅助,这个误差可以降至更低,部分手术甚至可以达到零误差。”盛璞义教授介绍,目前人工膝关节的使用寿命是15年到20年,机器人辅助后这个使用寿命有望进一步延长,这对年轻的、有换膝需求的患者肯定是个好消息。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辉 通讯员:彭福祥 章智琦
报道链接:
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0643/51755336.html?isShare=true
报道时间:2023-02-14